中新社北京7月25日電 題:一戰百年殤思未消 以史為鑒和平可期
  作者 劉旭 袁珊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75周年,歷史鐫刻下的紀念日給這些平凡的日期賦予特別的意義,也將戰爭的傷痛再次揭開在世人面前。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戰火席卷歐、亞、非三大洲,參戰國家地區達30多個,約15億人口卷入戰亂,造成大量平民傷亡。
  僅僅過了25年,又一場世界大戰在1939年爆發。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災難先後將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卷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達2200萬平方公里。據不完全統計,二戰中軍民共傷亡7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首腦和外長在柏林西南波茨坦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公告發出月餘,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
  但戰爭的結束並不意味著衝突的結束,百分之百的和平或許只能存在於理想世界中。二戰結束後幾十年來,各國家、各地區間仍存在著大大小小的衝突與爭端,有不少國際專家正在尋找2014年與1914年一戰前形勢的相似之處,擔憂百年前的悲劇再度上演。
  但與百年前不同的是,人們已經不再將戰爭作為解決問題的最終手段。經濟和政治的相互依存以及國際機制和法律規範的逐步完善是當前與昔日的一大不同。
  “100年過去了,國際倫理和國際法都深入發展,世界不再鼓勵戰爭,國際社會存在更廣泛的制衡力量,戰爭不再是大國博弈的首選。”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是說。
  也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個別國家的不和諧舉動愈加顯得“扎眼”。在亞太地區,日本近期的一系列“右傾”化動態成為國際專家擔憂戰爭重演的事實佐證。
  二戰之後,《波茨坦公告》不僅向當時的法西斯勢力發出了最後通牒,也塑造了戰後幾十年的世界秩序,至今仍發揮著重要影響和作用。然而,日本安倍內閣上臺一年多來,一路謀求擴充軍備,悍然拋棄延續近半個世紀的武器出口三原則,通過“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為日本武器裝備出口、軍工產業走向世界打開大門。今年7月1日,日本內閣會議更是批准了修改憲法解釋以解禁集體自衛權。
  另一方面,安倍對戰爭歷史的態度也使他受到國際輿論指責。安倍不僅多次在公開場合美化侵略歷史,多次公然參拜靖國神社,還在歷史認知問題上誤導日本下一代,這種拒絕正視歷史的態度帶來的隱憂恐怕不亞於擴軍解禁。
  2014年伊始,安倍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上將中日與一戰前英德做類比的言論曾激起世界輿論一片嘩然。東亞地區是一戰的參與方、受害方和戰場之一,理應通過對一戰的紀念獲得歷史的教訓,而作為一國首相的安倍,竟從戰爭中得出這樣的“教訓”,遭到批評勢在必然。德國洪堡大學國際政治學者霍爾特曼在接受中文媒體採訪時表示,東亞各國應該從一戰中吸取教訓,避免偶然事件引發戰爭,而非進行這種牽強的“對號入座”。
  “讀史使人明智”,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已經消散在幾十年的歲月中,但它造成的傷痛沒有被遺忘,它所帶來的思考也從未停止。今天,在國際關係中出現了以對話代替對抗,以緩和與合作代替戰爭或冷戰的新局面。中國政府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國際關係準則的思想,已經越來越為世界各國所接受。
  英國《金融時報》7月13日發文稱:“反思歷史能否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當下麵臨的問題?如果能的話,今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百年紀念活動,可能為全世界帶來一項巨大的福祉——促使當代政治家更多地反思,少花些時間擔心。”正如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所言,“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與其拿一戰前的德國來做文章,不如以二戰後的德國來做榜樣”。(完)  (原標題:國際觀察:一戰百年殤思未消 以史為鑒和平可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n15dnonc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